中新网<\/a>杭州7月9日电(童笑雨 朱政)“中华文明的来源像满天星斗,今日,有两颗
7月7日,“巍巍如天——陶寺遗址考古效果精华展”在坐落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博物院开幕。<\/p>\n\n\n\n
此次展览以良渚文明的展品和图片作为参照,展出100余件陶寺遗址文物,包括陶瓦、陶鬲、陶鼎、彩陶礼器、玉器、铜器等,展现了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明的差异和联络。<\/p>\n\n
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。陶寺文明距今4300年至3900年,是黄河流域范围内的重要遗存代表,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。<\/p>\n\n
在徐天进看来,此次展览是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穿越时空的一次对话,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古代我国,加深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认知。<\/p>\n\n\n\n
尽管同归于我国前期文明,但良渚与陶寺遗址一南一北相距1000多公里,两者之间有无联络?<\/p>\n\n
“有。”徐天进表明,从前史沿用上来说,陶寺文明在良渚文明之后。考古发现,陶寺遗址出土了良渚文明的代表性器物,如玉琮、玉钺、玉璧等,这是两个文明沟通的见证。<\/p>\n\n\n\n
记者也在现场看到,恢复的陶寺文明中期M22王墓中有玉钺、小玉璜等随葬品。在良渚文明中,这些玉器都是礼器,是身份和位置的标志。<\/p>\n\n
考古发现,陶寺遗址还出土了很多的彩陶,这些彩陶器大多出土于大型墓和少部分中型墓中,小墓中根本不见,是反映身份位置的礼器。<\/p>\n\n
此次展出了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陶龙盘,虽历经千年,但赤色的纹理仍非常明晰。盘底的龙身盘曲着,细细调查还能看到上面的鳞状纹样。<\/p>\n\n\n\n
与陶寺时期比较,良渚时期的玉器更为精美。记者调查到,良渚遗址出土的玉器雕工细腻。<\/p>\n\n
现场,还展出了陶寺遗址出土的稻米。黄河流域以旱作农业为主,为何会呈现水稻?<\/p>\n\n
山西省临汾市博物馆馆长狄跟飞回答了记者的疑问:4000多年前的临汾市襄汾县,温度比现在要高2至3摄氏度,气候也更湿润,所以先民能栽培水稻,但栽培规划不是很大。他指了指展柜中的粟、黍等粮食作物,说这些才是先民的首要粮食。<\/p>\n\n
在现场,记者还看到陶寺遗址出土的扁壶上有赤色颜料书写的“文”字形符号,似为毛笔类用具书写。<\/p>\n\n
“朱书‘文字’的发现,关于探究我国文字的来源具有重要意义。”狄跟飞说。<\/p>\n\n\n\n
在很多的展品中,一根长长的木杆招引了记者的注意力。这根木杆黑、绿、红三色相间,上面还有刻度尺般的横线。<\/p>\n\n
狄跟飞表明,这叫圭尺,是衡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地理仪器。4000多年前,陶寺遗址已经有了观象台,并被部分学者认为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精细地理观测遗址,代表了陶寺时期科技开展的最高水平。<\/p>\n\n
据悉,此次展览在良渚博物院举办,将继续至10月9日。(完)<\/p>
\n<\/td><\/tr><\/tbody><\/table>
【修改:邢蕊】 <\/span><\/div><\/div>
|